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5-03-12
- 浏览次数: 3557次

摘要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用来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相对于主币,其面值小,人们用的虽多,却往往不重视;但其数量多、流通广,造假却同样有利可图,于是出现大量辅币造假。在民国这个军阀割据、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家的货币政策同样遭受了这样的困扰,并且这个困扰给当时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空前绝后的影响。
关键词 银毫 中华民国 广东省 版别 辅币
民国广东银毫简史
广东造币厂初名广东钱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889年4月投产,是我国第一家使用机器大规模造币的造币厂。民国元年,全国主要造币厂将旧币(龙洋)收回改铸其他银币。辛亥革命后,广东造币厂开始铸造新的银毫辅币(其中双毫相当于旧币值一钱四分四厘)。由于其设计简洁,成色好(银七铜三),又是民国时期第一种辅币,所以一开铸就广受欢迎,逐渐行用至全国,长江以南的省份曾一度将其作为唯一的辅币。
广东双毫正面:中心书“贰毫银幣”,上缘书“中华民國X年”,下缘书“廣东省造”,左右饰花心。背面:中心书面值 “20” 阿拉伯字样,上缘书广东省英文名称“KWANG — TUANG PROVINCE”字样,下缘书英文面值“TWENTY CENTS” ,左右饰花心。
从1918年开始,民国七年以后所铸广东双毫成色逐渐降低,使得广东银毫声誉逐渐受到影响,各省纷纷开始折扣使用。广东银毫从开铸到停铸共经历18年,期间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经济形式恶化,进口银原料供应不足)1915年开始铸造量大幅减少,1916、1917年两年停铸。1922年陈炯明由于与孙中山的政见分歧而决裂,控制广州造币厂,由于政局不稳,加上疏于管理期间所铸双毫成色低最低时以至四成左右,再加上私铸成风、假币泛滥,下层百姓深受其害,各省纷纷开始抵制广东银毫,到民国13年再次停铸。1924年吴稚晖、段祺瑞调解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取得成功,广州政府谋求财政统一,广东造币厂推出新币,正面沿用旧币,背面铸孙中山侧面头像,只试铸样币,未正式发行(一说该币为纪念币)。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像双毫
从民国13年到16年广东银毫停铸,17年开始试铸新币(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背面为嘉禾图案)、18年铸造量盛极一时,后被永久停铸。
民国十七年孙中山像嘉禾双毫
民国广东银毫大类
双毫: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三年(孙像)、十七年(孙像嘉禾)、十八年(孙像嘉禾);
壹毫:元年、二年、三年、十一年、十八年(孙像嘉禾);
笔者经过多年对民国广东银毫的研究,对各年份广东银毫的版别有所了解,陆续将其整理成文与各位泉友交流,由于学识有限,难免有所疏漏,还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正。
上一篇: 中华民国广东省造银毫(2)
Copyright © 深圳欧比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30702001105号 ICP备案:粤ICP备2023030665号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网站建设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