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6-03-06
- 浏览次数: 3072次

清代四川铜元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品种齐全,为全国之最,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均有。其中一、二、三十这三种均为试铸,存世罕见,“当三十”的面值更是四川独有。其二是版式众多,文字风格多样化、图案装饰意味浓厚、背龙图精雕细刻,加上铸造精美,收藏价值很高。面与背之间的搭配版式全面、丰富,是铜元分类学的重要资料宝库。第三个特点是成都造币厂铸造了供应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藏区流通的“川滇”合字大清铜币,全国独一无二,这种币有十文、二十文,主要流通于雅安、康定(旧名打箭炉)、西昌及云南西北部等地区,西藏部分地区、四川南部及重庆地区也有流通。近年康定地区陆续有小批量十文发现。
1911年辛亥革命后,都督赵尔丰与立宪派讲和,共同组织新的“大汉四川独立军政府”,军政府成立当年就开始了“汉”字铜元、银元的大量铸造。1912年主持川边的尹昌衡把峨眉山金顶拂殿上的数千片铜瓦揭下运到成都铸造铜元。1913年四川都督胡景伊下令加铸“汉”字100文、双旗200文大钱。
重庆造币厂与省厂先后建设,光绪三十二年落成,却一直闲置了7年。辛亥革命后地方军阀这才在1913年初春整修设备后开足马力铸币,产量很快把省厂超过了。根据《民国时期货币金融纪事》一书记载,1913年1月到11月,重庆铜元局铸造了十文铜元1 900万枚,二十文1 996万枚,五十文938万枚,一百文117万枚。与此同时,地方小军阀也蜂拥而上,采用各种方法铸币,当时仅成都一地即有私人造币厂80几处,几乎超过全国其他省份的总合,以至民国中后期川币之多之滥简直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尤以十五年二百文嘉禾铜元为甚。20年代,成都、重庆厂雕刻了相当数量含义不明的“马兰币”。根据《四川铜元研究》一书记载,此类币最早是为了纪念唐继尧进入重庆而铸造,后来大受欢迎,逐渐演变为一种流通货币。这种币根据形体大小有五文型、十文型、二十文型3种。此类“币”学术界一般认可为特殊代用币或馈赠币。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拙著《中国铜元分类研究》一书中的“代用币”一章。
重庆铜元局因为产能、产量均相当高,因此成为各派军阀争相夺占的重要单位,本为便民兴商而设立的造币厂完全成了私人发财的名利场,以至从1905年建设成立到1926年被国民政府彻底整顿的20年间,历任局长多达30人。其中最短的仅一天就被撤换,任职3、4天就被另一派军阀赶下台的也不希奇。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铜元局成了中央造币厂的主要生产基地,直到1949年解放为止。
成都厂铸币的最后记录是1931年的梅花党徽一分、二分两种,因受中央严令,加以物价太高,这种希望用来平抑物价、改良辅币的铜元新品种,根本就行不通,因此除了二分版少量流通之外,一分版没有铸行。蒋介石“统一”全国后,成都和重庆的造币厂就由中央接管了。除此之外,当时军阀刘文辉控制的川边特区雅安造币厂还铸行了一种“边铸”字样的黄铜币,背书“生活过高地方请求铸此平价”,面值一百文,年号有十五年、十九年两种。发行量不大。
上一篇: 甘肃造币厂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 中华民国广东省造银毫(3.3)
Copyright © 深圳欧比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30702001105号 ICP备案:粤ICP备2023030665号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网站建设维护
